2011年3月3日星期四

想對妳說

有時候,話不能說得太明白,
只因為害怕底牌一掀開,
僅存的籌碼會輸成無法償還的債。。。
如今,雖然已經決定放開,
但還是無法做到釋懷。
只是,有些話,放在心裡,不說明,不甘心。
仔細想了想,其實並沒有真正放開,只是選擇了一個方式去愛,
因為,我不願,也不想,讓妳因為我的無賴而受傷害。

或許愛情真的太難懂,或許是我真的太愚笨,
一直以來,總覺得有機會發展,
到頭來,才發現原來什麽都不是
我一直很小心,深怕走錯了哪步棋,輸了整個局,
一直都在舉棋不定,思前顧後地猶豫了很久,
因為真的害怕自己再度失敗,
憑著自己的感覺和感受,不斷地試探和確認,
說服了自己再鼓勵自己,
結果,這盤棋,我還是輸了。

及時離開也許對我對妳也好一點,
妳不用再因為一個妳不喜歡的人的追求而感到困擾,
我不用在盲目投入情感結果受傷,然後用很長很長的時間來復原。
失戀最害怕聽到電臺播放那傷人的情歌,
午休時段恰好聽見那首歌,歌詞深刻留下印象。
是我想太多,我也這樣說,這是唯一能,安慰我的理由。
對號入座,最尷尬的是,坐下去之後,才驚覺這位子不是你的,
再堅持坐下去的時候換來的卻只是冷淡對待,
我想再對號入座的勇氣,都沒了。
只好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想太多。
就像我說的,時間,會幫助我,放下一切。

PS:別問“妳”是誰。

2011年2月20日星期日

是谁让大学生变得幼稚?

一直以来,每当谈起现代大专生的时候,
《大专法令》是大家公认的武器,
罪魁祸首毫无疑问,就是我们的国阵政府。
是的,这样子的论调,我也赞同。
只是,除了这个论调,我们还忽略了什么?

昨晚总算把《三个白痴》给完整地看完,
之前就听过朋友们的推荐,
从面子书上看见许多该部电影的片段。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触绝对比龙应台的《幼稚园大学》来的深入,
甚至是把我过去的一些想法和价值观完全颠覆。

倘若真的要解救我国大专生的困境,
我想,我们应该做的不只是废除《大专法令》,
我们还得来一个教育革命,
夸大其辞的说法,分分钟可能是一场社会革命。

我们从小被灌输,要在社会中立足,我们需要和别人竞争。
我们盲目地相信,胜利就是成功,只有竞争才能追求卓越。
我们甚至会质疑,没有了竞争,孩子的学习就会失去动力。
是的,别推卸责任,是我们!

社会的进步必然来自于竞争吗?
我第一次,对于竞争有那么深的反思。
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倒果为因,把竞争的结果视为学习的动力,
学业上如此,课外活动上如此,生活上亦如此。
曾几何时开始,衡量成功的标准,不是成长,而是名次;
而衡量失败的标准,不是精神价值,而是物质财富?

学习不再是纯粹地乐趣,
小学的一面面奖牌;
中学的一张张考试成绩,
大学的前(钱)途保证,
我们给学习附加太多条件,
我们让学习变得太沉重了,不是吗?

大学四年,不仅仅让我对于大学生涯的憧憬幻灭,
更把我对于教育的热诚一点一滴地磨灭,
我终究败给了现实,所以离开。

没有竞争,这社会怎么会进步?这想法太理想吗?
去看一次《三个白痴》,你也许会有不一样的领悟。

今晚和友人聊起大专校园选举的暴力纵火失踪等事件,
友人提出了一个问题,是谁让大学生变得如此幼稚?
扪心自问,其实,我们都有份。

2011年1月31日星期一

李佳薇夺冠:荧幕背后的解读

李佳薇胜利的几个解读:

她当年《Malaysian Idol》忘词,所以被淘汰。
《Astro新秀大赛》,她16强。
那时候的冠军是颜婉倩,大家也许会陌生,
但季军朱浩仁,当年的李佳薇会输给他吗?
我无法判断,但很想翻回去看看。。。
我看到《Malaysian Idol》的视频,
那时候的李佳薇早已经具备成为巨星的条件,
至于为何会被淘汰真的只有看过才知道。
不过,也还好当时候李佳薇被毁了,
尤其是看见这几届本土歌唱比赛的冠军都没怎么样的情况下。
其实,今晚astro直播,却给赏了自己一个巴掌。。。

个人觉得她夺冠是不错,
但看见很多人一再强调她是大马选手,
总因为她是大马人而自豪,这也没什么不妥,
问题在于,我们总为荣誉而喝彩,
却忽略了,很多时候很多领域依然需要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就好比我们的文学,不是吗?
最近发现其实我们的文学都很不错,就是少了那份关注,
我在想,如果那几位作家是从台湾红着回来,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李佳薇的胜利不是偶然,或说真实一点,电视真人秀,
一直都是由制作团队去负责把一个选手变成一个歌手的过程,
坦白说,从星光一到星光七,我都这么认为。
节目效果催生一个巨星,需要的是绿叶衬托,
可怜的是,陪太子郎读书的那些选手们,
被电视圈和演艺圈的现实强奸了却无从追究责任。
亲身参与选秀比赛的朋友,更是深刻体会。
星光七,不过是唱片公司对于李佳薇的其中一个宣传通告,
只是这个通告长了一点,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这不是否定她的实力,没有实力,又怎么可能被相中呢?
我也是电视迷,情绪也会不经意地被制作团队设计的节目效果而操纵,
但至少,荧幕背后,存在着许多不被人知晓的辛酸和秘密,
我想,如果不是制作团队的人来个真情剖白,
很多人都难以相信那舞台的谎言。

最后,还是要恭喜李佳薇夺冠,未来,加油!

2011年1月21日星期五

回顾2010

先写着回顾篇,展望篇等等农历新年的长假,再好好做规划。

年终的假期,几天给了精辩,几天给了家里,
剩下的没多少时间,用来给自己休息充电,
稍微沉淀了自己,却来不及规划未来。

回顾2010年,对于我未来影响甚远的一年,
身边发生了好多事,看了很多,听了很多,也感受了很多。
是一场讲座也好,是一部电影也好,是一首歌曲也好,
一个故事,一个感动,换来一个决定,一个行动。

这一年的我生活过得很哲学,
花了很多时间在思考与探索生命的价值,
在难得糊涂的日子里糊涂,在难得清醒的日子里清醒。

实习的几个月里,让我重新认识校园教育,
一种来自于环境的现实对比课堂上知识的莫名冲突,
让我厌倦、疲惫,对于教育的理想,也随之幻灭。
但我还是憧憬有那么一天,做一个好老师,
只是这个角色似乎在现实校园里比较难办得到。

刘轩的那场讲座,其实并不算太有内容,
只是他的流浪经验却给了我改变的勇气。
《岁月神偷》是意外的收获,
我还记得,当时候和顺业、康贤在买票的那一刻,
都还不懂这部是什么戏,但生活就是永远充满惊喜。
一个信息,提醒了我,别让岁月在不觉中偷走我的一切。

鸡蛋糕鸭蛋卷草莓草莓之旅,
给我的不仅仅是我们这几个人的集体回忆,
更包括了在那高原上,体验那与世无争的平凡,
日出日落,改变不了的是那温度的规律,
只要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
那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矛盾的是,我,总不安于平凡。

毕业,总算完成了家里两老的心愿,
总算对于他们的用心栽培给了一个交代,
我对于毕业典礼一直很执着,
因为我想让他们看见,他们生命的理想实现了。

突如其来地转换方向盘,
说实在的,我并没有做好太多的心理准备,
当时候,我只是知道,冲就对了!
那时候的想法就是我不安于做一个全职教师,或者靠着补习过活,
虽然那样子的生活可以给我换取非常可观的收入。
結果,决定出走,那勇气,来自于我依然年轻的本钱。

2010年,有很多人走进生命里,有些人不经意的离开,
有的让我惊喜,有的让我快乐,有的让我心痛。
生活匆匆,人来人往,重重复复。

欣喜的是,在告别这一年的那一刻,
有个人,不经意地,走进了心间。

2010年12月1日星期三

给未来老师的一席话

小学时候,华文老师总是规定班上每个学生都需要购买《3M报》还是《知识报》等儿童刊物,当时以为老师是为了学生好,所以希望学生阅读更多的课外刊物,做更多的课外习题,后来才发现,其实学生购买这些儿童刊物,老师从中是有利可图的,华文老师,就是充分利用了级任老师(通常刊物推销员会针对学期初收杂费的班主任下手)这个角色,尤其可见,无论看起来再怎么伟大与有良心的君子工作,碰上利益,谁还说,君子不言利?滥用权力的情形一再发生在教师办公室,谁还敢说,滥权事件只是发生在政府机构或警察等执法单位而已,教师无关?

这尚还好,老师想要给自己及赚点外快也就算了,更难接受的事实还大有文章。还记得某一期的《3M报》封面主题是复制动物,我还记得封面故事好像是那通过复制技术从牛妈妈身体生下来的绵羊孩子,牛嘴虽然长不出象牙,但牛肚子却生出羊仔,这句谚语的上下联,跨越几十个世纪之后接起来,对得还真贴切。说说复制科技怎么好,没有告诉学生复制科技给科学伦理界带来的反对声浪就算了,我印象中还依稀记得,老师大赞人类科技的突破,还沾沾自喜地说复制科技有一天将用在人类身上。举例若说牛顿爱因斯坦,我想我还能原谅,那时候老师提到的竟然是,若首相马哈迪的基因可以再用来复制另外一个马哈迪,马来西亚多么有福气啊!一直到后来,长大以后,知道马哈迪那邪恶的一面,获悉一位滥用权力与国家机关,干了不少天下恶事的他,竟然在课堂上被老师高高推崇,回想起来,才发现,老师那时候的话还真恐怖。孩子们纯洁的心灵,打从进入校园开始,就被魔鬼吞噬,可悲!

老马那长命的政治生涯,让我从小学到中学,所写过的马来文作文,只要和国家发展有关,结尾肯定是什么什么带来诸多好处,誓必能够带领我国走向2020宏愿。到了中四那年,老马突然煞车下课,伯拉走上政治生涯的高峰,作文的结尾才改成伯拉的名句,这些经典名句后来被人搞笑窜改为这么烂cemerlang)、根本烂gemilang)和特别烂terbilang)。学生,就这样,被老师指定的模式牵着走,从来不曾去反思霸权者的空洞承诺。时至今日,当旧时政治人物的谎言被识破的时候,依然还是有老师在学校高哼《一个大马》之歌,你就发现,在国阵教育政策下,当老师是一个多么埋没良心的工作。欣慰的是,不是所有老师都是那样,至少从小到大,我的数学老师并非如此,因为数学总不能只是教孩子们这个数字而已,数学特别好的孩子,逻辑相对好;逻辑相对好的孩子,就没那么轻易相信霸权者的好了。

如今在杏坛上,看见一宗又一宗那什么煽动种族情绪的教师言论,我早已经觉得没什么新奇了,搬上媒体大荧幕的不过是露出本性,不懂伪装的好老师而已,反而因为他们的存在,作为了反面教材,教会了学生懂得反抗,他们这些被冠上“种族极端主义者”名堂的老师们的价值总比那些有意识、无意识地在帮助国阵霸权宣传的老师好,而这些在没人看见,没人关切的情况下一再灌输国阵霸权的好的老师们,早已经让我们的校园沦陷成为国阵的另一个票仓。不然,《大专法令》怎么能够那么轻易地就将一个20岁青年的思维给牢牢操控着?没有自幼苗就开始接受特别呵护的大树,怎会轻易地随着大学校方吹出来的微风而起舞?

回想起来,不当老师,算是逃过和国阵霸权同流合污的指控,比起如今参与公民社会运动被指控遭到民联政党利用,当老师的罪名,严重多了!

后记:写这篇文字,仅是想通知当初的教育系友,我并没有申请面试当教师,而到了人权组织——国际特赦组织(大马分会)工作。知悉昔日教育系友已经开始收到委派通知,故此以文字,与各位未来老师共勉之。记得,做一个有良心的老师,祝福各位未来老师,桃李满天下。

2010年11月10日星期三

不是每个汽车厂商都执著于研究跑车,回应学姐的一篇文字

以下這篇文字,其實從看見學姐盈妮
寫的《關於為什麼要極速230的問題》一文之後,
就想寫篇文字交流以及和大家分享。

學姐文中提到很好的類比,



為什麼汽車廠商為什麼執著於研究跑車?為什麼這麼多人心醉於跑車的性能?就好像BMW Z4最快可以跑到230 km/hr,可是highway的speed limit只有110,要一輛可以跑這麼快的車幹嘛?很簡單,因為如果一輛車可以跑到230,那麼,平時它跑110的時候– 肯定比其他車來得穩定和舒服。


我認同,很多車商都有專研跑車,
甚至在一級方程式賽場上一較高低,
但是,我們應該也要想想看,
是不是每個人都想駕跑車?
是不是每個人都能駕跑車?
是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駕跑車?


先答第一個疑問。
其實,很多人都想駕跑車,
或許為了一嚐那時速230的快感,
或許是因為天生就有那車神般的天賦,
或許相信擁有一台時速230的跑車體現自己的價值,
或許只是真的,很愛駕跑車。
但是,一開始的願望,
在未經過現實的嘗試以前,
是無法得證自己想要的是不是真的想要。
所以有的人會在嘗試之後,
發現這並不是最適合自己的,
亦或者,這並不是自己想要的,
這本來就是一件再平凡不過的小事。
所以,同樣的,很多人也許一開始,
很想要參與辯論,但是這未必就是他們所嚮往的方向。


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駕跑車?
有錢的人駕得起跑車,但沒錢的人呢?
若當有錢人的司機也許勉強駕得起。
賽車場上的傑出車手駕得起,
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像賽車手擁有那技術,
駕馭著跑車以時速230奔馳在跑道上。
參與辯論的人,尤其是要投入培訓的,
除了想要,也必須要有時間,精神,
以及有時候有所需要的天賦。
因此,很多時候,很多辯論隊,
一開始是很多新生參與,但是隨著隊伍成長,留下的人就越來越少,
原因很大比分不是因為離開的人不想要,而是不能要,
為了功課也好,為了家人友人情人也好,
總之就會有些人會有不能繼續參與的理由。


是不是每個人都需要跑車?
在這個問題上,學姐提出的需要,
是因為跑車回到普通路面,
有較於其他車輛所沒有的穩定性。
只是,這個問題面,應該擴大一些些。
也許有的人覺得跑車是一種需要,
但也會有人覺得公共交通最好(省錢又環保),
也會有人覺得不出門最好等等的,
總之,需要跑車的擁有他需要的理由,
反之,不需要的異同。

以上的三個問題,其實只是想表達一個信息,
那就是不是每個人都和我們一樣,追求那230的極速。
這也是爲什麽,很多汽車廠商在研究跑車的同時,
市場的依然包括家用橋車或休旅汽車什麽的,
因為汽車廠商也明瞭,
不是每個人都追求極速230,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極速230,
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極速230。
所以,同樣的,
不是每個小瓜都嚮往硬式培訓,
不是每個小瓜都適合硬式培訓,
不是每個小瓜都需要硬式培訓。
所以,作為教練的我們,
倘若目的只爲了生產高性能的跑車,
要嘛學習跑車品牌,重質不重量,
若要重量,就必須適時根據原料可以上產出來的產品針對生產方式作出調整。

學姐在文章後段提到,
原地踏步才去思考意義。一個人如果全心投入去做去實踐,他不思考意義,他感受意義,他體驗意義。無論成敗對錯,他都有收穫,他的收穫就是他的意義。意義如果是靠說的,全世界最成功的人應該都是大話精,我們全部人躺在家里胡言亂語就會突然變成偉人了。


但是,我們如何去判斷一個人全心投入了沒?
不是我們預期的效果,是不是表示他們沒有盡力?
走著走著,忽然間感覺到,自己迷失了。
參與辯論的你我他,或許也曾經迷惑過。
但是,那迷惑不就是因為我們投入了太多,
而看不到預期的收穫時候所產生的嗎?
他們不是原地踏步去思考意義,
而是走到了半路,才想看到底是不是走對了路。
所以,在這樣子的階段,有所質疑,是應該的,
毫不質疑地去實踐與感受或許會有一番意義,
但是質疑之後換個方向走抑或繼續前進,
那時候的意義才不是莽撞換來的。
所以啊,小的,你們的疑惑是正常的,
是應該的,
好像很多學長留了下來,看到了一幅美麗的風景,
但是也有很多你們不認識的學長,走到了半途換個方向,
去到了另一個桃花源。
邊走邊欣賞沿途風景,體驗與感受,收穫就是意義。
但是,若那收穫讓你同時失去了什麼,
亦或者換了跑道你又得到了什麼,也是一種意義的詮釋。

2010年11月3日星期三

要回就回,不回就算。

道歉,似乎补偿不了什么,
但至少,这件事情上,我知道错的点在哪里。

今天,我再收到电话那一刻,
我感受到除了知错那种内疚,
还包括那难咽下口的怒火!
什么叫做整天制造惊喜?
言下之意,我没加重语气反问,
但我就是有感受到有那个感觉!
我不喜欢的是,
好像整天都是我必须扛起惹事者那个角色的黑锅。

一次的传话,
被别人转个圈传话告诉我,
我是始作俑者,我愤怒,但我没说。
然后我在组群外看着电邮一封封地轰炸,
我知道无论我写些什么文字,
总是被隔上层颜色,那颜色叫搅局。
之后的进展,我不过问了,
我没那么伟大送上门变箭靶。

一个外人看得见,一个外人看不见。
在哪里说,对大组而言有区别,我的大意忽略,对不起。
但对我个人而言,就像大家对我的标签,抱歉,
对我而言,我也上了标签,在哪里说,都一样,
那个角色注定是最适合我的。

对不起,这句抱歉,包含了内疚与愤怒的成分。